曾经被科普要想了解美国南方文化首先要读懂南方妇女,而要想理解南方妇一定要看三部电影。第一部是大名鼎鼎的《飘》(Gone With The Wind),第二部是众星云集的《钢木兰花》(Steel Magnolias),最后一部是《油炸绿西红柿》(Fried The Green Tomato)。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飘》都是世界级的水准,里面的两位女性形象郝思嘉和韩媚兰更是家喻户晓。关于她们的分析评论随处可见,这里我就不再啰嗦了。也许因为《飘》的时代和人物离我们太久远,电影也是很多年前的,我全家一起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孩子更是一副原来当年的大片不过如次的表情。好比去到一家赫赫有名的大馆子,菜肴和服务完全达到预想,虽然是一流水准,但也就没有惊喜。倒是《钢木兰花》和《油炸绿西红柿》让他们看得津津有味。原因很简单,前者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都很接地气,容易产生共鸣,让他们觉得好像就是在饭店里吃到了平时熟悉的味道,亲切舒服,而后者平淡下面隐藏的惊涛骇浪让他们瞠目结舌,仿佛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店品尝到了珍禽野味,惟有啧啧称道。
《钢木兰花》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丝毫不逊色于《飘》。三位奥斯卡影后-Sally Field, Shirley MacLaine, JulieRoberts, 外加上乡村音乐的天后Dolly Parton。影片以Sally Field和Julia Roberts这一对母女为中心,讲述了在路易斯安那一个小镇上几位南方妇女的悲喜人生,它整体的基调就是温馨,很有一些八九十年代在大陆风靡一时的杂志《读者文摘》的味道,幸福里包裹着哀伤,欢笑中蕴含着眼泪。故事开始于一个复活节,Daryl Hannah 饰演的美容学校的毕业生遇人不淑,被渣男骗走了所有财产,更糟糕的是她连自己在法律上结没结婚都没搞清楚,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她来到Dolly Parton开的美容沙龙应聘,被好心收留,找到一份工作,和几位性格迥异的妇女成为好友,互相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最终找到幸福,在又一个复活节迎来了人生的新角色–母亲。
这部电影里的女性的经历迥异于《飘》里的两位名媛。她们的人生没有大起大落的drama,全是烟火人间的平凡,生老病死的平常。影片一开始观众就看到Sally Field像一个陀螺一样操办女儿Julia Roberts的婚礼,上蹿下跳一刻也停不下来,接下来又要担心身患糖尿病的女儿的身体是否可以生育后代,最后还要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Dolly Parton一个人支撑起整个家庭,儿子虽然厚道善良,但是个中二青年,整天骑着摩托到处耍酷,老公外表看着是个帅大叔,可是因为战争有心理创伤,沉默寡言,无悲无喜,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游离在人群之外,Dolly一边经营美容沙龙,一边要治愈老公,让两人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Shirley MacLaine看似是个风风火火的男人婆,实则内心情感丰富细腻,她孤独却极其要强,渴求爱,但也决不强求,面对少年时旧相识的追求,貌似高傲矜持,心里已经慌乱不知所措,和儿时闺蜜天天打打闹闹,互相看不顺眼,其实两人多年风风雨雨互相扶持。而这个电影的奇妙之处也正在于此,普通人的鸡毛蒜皮,凡人琐事,让观众很容易地找到认同感。我的孩子们看的时候,会指着里面的某个角色惊叹道:“她好像谁谁!她就是某某,简直一模一样!”我先生看到一个场景,一群大姐大妈兴致勃勃且理直气壮地在八卦家长里短,笑得前仰后合:“这和邻居那几位神似!”
木兰花夏天时会开大朵的白花,朴素清丽,丝毫不娇艳,冬天叶子不会枯黄,总是蓬蓬勃勃,郁郁葱葱的,还真是契合这部电影里的女性形象。再加上“钢”作为形容词,那就是强悍了。她们的底色和郝思嘉韩媚兰是一样的–tough,对应的中文大概是顽强坚韧,抗得住任何生活的挫折和打击。我曾经很好奇是什么造就了南方妇女如此的性格,后来发现这儿的男人功不可没。很多评论都讨论过《飘》里面白瑞德和卫希礼的不同,和郝思嘉的取舍选择。但是我觉得,郝思嘉其实对男人的喜好从来没有变化过,始终如一。白瑞德和卫希礼其实就像硬币的两面,看着图案和花纹完全不一样,可是实际上他们是同样的材料制造出来的,质地完全一样。白瑞德在他和郝思嘉的女儿夭折后,伤感而无助,韩媚兰死后他认定郝思嘉会弃他而去,立刻选择逃之夭夭,这些让他简直成了卫希礼第二,他似乎可以游刃有余地周旋在各色人群中,可以面对亚特兰大的大火神定气闲,但是真正残酷的打击来临时,他和他看不起的卫希礼一样迷茫无措,平时的那种放荡不羁和风流倜傥然无存。
南方的男人应验了那句“男人至死是少年。”少年,一方面像骑士,浪漫天真,至情至性,有着不谙世事的无畏和热情,另一方面,永远长不大,脆弱敏感,甚至残忍无情,貌似强大,却不堪一击。在《钢木兰花》的前半部分里,Sally Field的丈夫是一个潇洒又可爱的形象,在女儿婚礼上带着两个儿子鸣枪放鞭炮,恶作剧,父子三人外加上女婿玩得洒脱开心,妻子像个消防队员,跟在他们身后灭火,喜剧效果满满。影片后半段,女儿最终因为糖尿病导致脑死亡,当医生拔掉呼吸器时,只有Sally Field一个人留下来,握着女儿的手陪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父亲,丈夫和弟弟们都跑了,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亲人的死亡,最好的办法就是逃跑。Dolly Parton的丈夫在战争中受了刺激,把自己封闭起来,也是一种逃避,如果不是妻子不离不弃,顽强地维系着两人之间爱的纽带,他根本走不出自己的困境,无法得到救赎。
到了《油炸绿西红柿》里,唯一代表美好纯真的男性形象甚至都没有来得及成为男人就死在了少年时代。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三部作品中最有意思,最匪夷所思的存在。它拍摄于31年前的1991年,故事本身十分大胆前卫–直接了当地讲述妹妹Idgie对哥哥Buddy的不伦之恋,隐晦地暗示两个女主人公Idgie和 Ruth的同性爱情,更有甚者,我做梦都想不到会在美国电影里看到类似《新龙门客栈》里张曼玉扮演的做人肉包子的老板娘形象,唯一的区别是故事发生在阿拉巴马,所以是烧烤人肉排骨的美国版金镶玉。
影片由两个不同时空的故事交叉组成。一个现代背景下,Kathy Bates 饰演的中年妇女Evelyn 过着乏味无聊的生活,另一个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两个年轻女人Idgie 和Ruth 精彩跌宕的经历。Evelyn 和她的丈夫Ed是我们在街上随处可见的夫妻,胖胖的,喜欢吃油炸食品,一切按部就班,她操持家务,他上班,下班后的消遣就是吃着油炸食品,喝着啤酒,看电视,生活里没有任何惊喜,也没有什么惊吓。另一个场景里,少女Idgie 疯狂地暗恋着自己的哥哥Buddy,一个美好得有些失真的少年。Idgie是个Tomboy(假小子),哥哥喜欢优雅美丽的Ruth。本来水火不容的两个女人,在失去了Buddy后,成为了挚友。Ruth治愈了Idgie的心理创伤,Idge带着Ruth和她的儿子摆脱Ruth有家暴倾向的丈夫Frank,两个女人一起开了一家饭馆。她们一起顽强地面对残酷的命运,互相安慰,互相帮助,互相救赎,活得像木兰花一样,生机勃勃,鲜活动人。即使如此,她们也无法阻止故乡的衰落。
这部电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南方文化的挽歌。它为从郝思嘉开始的到Idgie结尾的故事做了总结,画上了一个悲剧的休止符。无论她们怎么像女战士一样斗志昂扬,誓不低头,也阻挡不了命运冷冰冰的车轮,碾碎她们生活的梦想。大火烧毁了郝思嘉的故乡,让她的卫希礼无法在晨曦里浅吟低唱,从而失去了往昔的风采,好像干涸池塘里的一条鱼儿;火车无情地夺走了Idgie和Ruth的那喀索斯,留下的是要么像Ed那样憨厚平庸,要么像Frank那样暴力粗俗。木兰花虽然依旧会盛开,但是所有的美好和丑陋都随风而逝,消散在空中,独留花香,混合着炸绿西红柿的油味儿,久久不去,历久弥新。
小彩蛋:油炸绿西红柿是南方传统菜单里一道开胃小吃,就是青西红柿裹上加好调料的面浆,放到油锅里炸。它有点类似川菜的夫妻肺片。说不上有多好吃,但是必不可少。它体现了南方菜肴的一大特点–万物皆可油炸,像川菜什么都加麻辣。除非是老饕,否则很难从火候,裹的面的稀稠,调料的浓度,判断出地道不地道。只要炸得不干巴,不很咸,我觉得都还蛮可口的,当然也谈不上有多惊艳。
作者: Lara
2022年九月一日于Nashv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