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城华人在疫情中伸出援手

自2020年1月19日,华盛顿特区发现第一例冠状病毒病例以来,美国疫情经历了令人惊诧的飞速增长。3月11日,WHO宣布COVID-9为全球流行病,美国各州感染人数也不断急速攀升。从3月底开始,各州陆续发布居家令,企业关闭造成的失业飙升,与病毒带来的健康威胁一起,对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在感染人数快速增长时期,美国国内PPE物资一度极为缺乏,更增加了抗击病毒的难度,不断传来的医护人员感染的消息也让人揪心。

纳什维尔的华人,以最质朴的心,投入到本地社区的抗疫努力中。他们为自己所在的社区,很多人的第二故乡,默默奉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涓涓细流,汇成了爱的海洋。

1、以爱守护医护人员

TNChinese-HelpDefeatCOVID-19是一个临时自发组织起来的自愿捐赠团队,它不属于任何现有当地华人组织,宗旨是帮助纳城医护人员安全抗疫。回忆三月中旬如何发起这个行动时,发起和协调人雷夏说:“就是当时大家在几个群里都在讨论疫情这么严重,我们能做些什么?想捐款又不知道捐到哪里,因此就马上单拉了一个捐赠群专门讨论此事,大家在其他群里转发了这个新群的消息,很快有很多人加入进来。”这个捐赠群人数很快就增长到了两百多。

3月18日,成立第二天,群里就决定通过Go Fund Me平台进行筹款,购买个人防护用品,捐赠给大纳什维尔地区以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为代表的医疗机构。马上群里就有三位志愿者报名帮助创建Go Fund Me的捐款链接,3月20日,捐款链接就能正常运行了,预计捐款三万美元。

捐款链接仅运行半天,就收到了五千美元的捐款,两天之内就收到了两万多美元捐款,而且捐款人还不仅仅只是华人,这让大家感到非常受鼓舞。

另一方面,由于捐款到位再进行采购需要时间,但医护人员对防护用品的需求是迫切的。而一些华人手里有一些防护用品希望能捐赠出来,却不方便去医院或者不知道哪里需要,因此,团队又决定发挥桥梁作用,组织个人捐物:代为收集符合医用标准的防护用品,包括口罩、防护服、防护面罩等,集中到两个联络人那里以后,统一按需求捐给医院。通过这个途径收集到的个人捐赠防护用品前后共计有7340只口罩,其中571只是N95和KN95口罩,还有手套、护目镜、干洗手液等。两位联络人多次往返,将这些带着华人集体爱心的防护用品,送到了VUMC,Tri-Star Centennial Hospital,St. Thomas Hospital in Nashville, Williamson Medical Center和Physician Urgent Care in Franklin五家医疗机构。

与此同时,GoFundMe平台的筹款数字不断增加。接下来要考虑更多的是捐款的使用,因为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具体事务,大家就再次在群里征集志愿者,很快组成了五个志愿者小组,分别负责:Go Fund Me捐款管理、医院联络、供应商联络、新闻媒体对接与宣传和个人捐物,每个小组里都有两到三位志愿者协同工作。各小组各司其职,分头行动,并每天集中讨论进展。在集中物色供应商,评估候选口罩等防护用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多方面核实供应商资质的近两周时间里,志愿者们很多个晚上都熬到午夜以后,早上又早早起来和国内供应商对接,但大家仍然有说有笑,丝毫不觉得疲惫。

整个过程中大家非常团结一心,也见证了很多感人而温暖的事。例如,GoFundMe对取钱出来设置了一些限制,在前期不熟悉它的取款规则,捐款一时取不出来时,志愿者就用自己的信用卡先垫付采购所需资金。一个范德堡大学的学生家长从国内两次寄口罩给负责收集个人捐物的舒翔,“感到咱们在国内还有人惦记,真的挺温暖的。”华人社群内也是互相帮助,分享手头的口罩,也分享给自己的邻居。

3月25日,总协调人雷夏在捐赠微信群里发出倡议,征集给医护人员感谢和加油的一句话: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想征集一下给各位战斗在一线的人们的鼓励的话。如果你有想说的话,可以发送给我,我们收集筛选以后打印出来,附在捐赠的物资里给他们加油!”之后的短短几分钟里,各种鼓励感谢的话就一条接一条出现:

United, we will win! We are together! We are here for you! We are one – United, together we win! You protect patients, we protect you! You care for us, we care about you. God bless!……

这些温暖的话语被收集打印下来,随着PPE一起送到了医护人员手中。

“我们这里的华人真的很团结。”回顾这一个半月的经历,这是志愿者们感触最深的。捐赠群里的成员都很支持团队的行动,积极捐款捐物,对志愿者也充分信任,没有对他们的工作提出任何质疑。而一些大额捐款者和这次行动的主要发起者素不相识。

“我把第一批买的1千个N95口罩送到St. Thomas Hospital后,收到他们的邮件,说口罩很好,他们第二天就要开始用了。那时一下子觉得自己好棒,马上又有干劲了!”感谢的信息也同样来自其他收到捐赠的医院。

当然,这次行动的目的并不是要获得感谢和赞美。一位志愿者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们在1-2月份祖国需要的时候,也是努力买口罩,寄回国,捐款捐物。 如今3月,美国危机,我们也一样,出钱出力,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而努力。”这是本能的反应,是作为本地社区一员应有的的主人翁精神。同时,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医生能健康工作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保护。在回想这次行动初衷的时候,志愿者们也表示反对有些美国媒体的报道,认为华人是因为病毒受到歧视甚至人身攻击,才希望用善举改善自己的待遇。“这完全歪曲了我们的本意!”

这次行动共通过GoFundMe筹集到211笔捐款总额35,128美元,购买并捐赠给医院2.14万只手套,1000个N95口罩,5000个KN95口罩和2880只面罩。志愿者协调小组严把口罩的质量,通过个人资源在本地寻找到了可以检测口罩防护性能的实验室,对从中国购买的5000个KN95,收货后从中抽取了3个做了检验,确认防护效果达到了99%。对购买防护用品后的剩余资金,在征得捐赠群同意后,志愿者协调小组代表大家将剩余资金中的9,000美元捐赠给了范德堡大学医疗中心,同时获得美国银行的等额配捐;剩余资金中的5,043美元捐赠给了St. Thomas医院。

范德堡医疗中心和St. Thomas医院负责人都寄来了亲笔书写的感谢信,对华人群体表达了真挚的谢意。

“这次行动很有意义,不仅是捐赠本身,还有过程中加深了我们内部的连结,和对世界的认识。”雷夏说,“应该多组织几次这样的活动。”当然她不是说希望多发生几次疫情或其它灾难,而是希望有更多机会让华人团结起来,展示我们积极正面的力量。

采访结束后,雷夏又给我们发来一条信息“认识了很多朋友,这也是这次的收获之一。”希望我们华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凝聚力。

2、爱的桥梁

Kevin是华人的孩子,在Tri-Star Centennial Medical Center工作。三月初疫情严重后,自己医院的口罩供应也出现了紧张,每天只能给医护人员发一个Level 2的口罩。他告诉了爸爸这个情况,说不知道怎样可以帮到医院。爸爸就把自己的华人朋友介绍给Kevin,那个朋友告诉他有口罩可以捐赠给医院,并把他介绍到了那个捐赠群里。

Kevin在群里发布了自己医院需要口罩的信息,马上有人和他接洽捐赠口罩,并且介绍华人餐厅可以送餐盒给他的医院。Kevin即时提供了自己经理的联系方式,后来由经理出面接受了捐赠的口罩和餐盒。

“我不知道具体他们捐了多少口罩给我们医院。但是我们很感激这个群,没想到他们会这么快帮到我们,而且帮这么多,超过了预期。”Kevin说自己的同事也很感动,因为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些人愿意帮助。

对于口罩的质量,Kevin说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因为“有比没有好,给什么我们都会感动的。”任何哪怕很小的善意(kindness),医护人员都会很感动。比如有警察来到医院门口鼓励他们,他们也会非常感动。有市民捐赠手工缝制的口罩,他们也很感动,套在自己的医用口罩外面戴,就是多一层保护。

为了不给家人带来风险,Kevin这段时间从家里搬出来住了。但是爸爸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会把日用品和食物留在他的门口,也从中国买了些口罩留给他用。对于马上要re-open,Kevin建议大家还是要小心,外出的人一定要注意(防护),越多人注意越好。

我们希望疫情尽快好转,Kevin能回到家中亲人身边。

3、一针一线里的爱心

看到这些立体的色彩鲜艳的手口口罩,真让人有种马上戴起来的冲动。“我就是想把口罩做漂亮一点儿,不仅有防护功能,还让人愿意戴。”李洁姐妹如是说。

李姐妹在Nolensville经营一家改衣店,缝纫自然是她的专长。因为疫情关店,她在家有更多的时间灵活支配。教会有姐妹的女儿在Franklin的医院做护士,说缺口罩,她就萌发了利用自己的特长做口罩的想法。

为了找到最好的方法,她试了好几种方法,做出来以后自己试戴,最后选择了现在这种。这种方法做出来的口罩,里外有三层布,里面还有一个夹层可以放进过滤材料,能起到更好的防护效果。口罩的形状也比较服帖,特别是立体形状,鼻子那里有空间,更适合西方人的高鼻子,加上精心挑选的图案鲜艳的布料,李姐妹希望功能加上颜值,能够带来美国人的行为改变,开始愿意戴口罩。她还特别挑选了Tom火车图案的布料做成小号的口罩,希望孩子们爱戴。

李姐妹已经做了200多个口罩了。第一批的30个捐赠给了教会姐妹女儿工作的医院,其它的送给了教会的朋友、小区的邮递员、家附近的银行,银行工作人员要付她30美元给六个她送的口罩,她坚持说“不要钱”。找Uber帮忙拉货,她也把口罩当给小费送给司机。一个朋友在公司工作,专门找她要了30个口罩,拿到公司用。看来,李姐妹的立体口罩很受欢迎。教会姐妹的护士女儿说,医院也收到别人捐的手工缝制的口罩,属她做的最好。

因为有工业用电缝纫机助力,李姐妹现在一天能做20来个这种工艺比较复杂的立体口罩。但是布料还有合适的松紧带短缺一直是个难题。女儿曾经帮忙从Walmart定布料,一个多月才送到。她现在主要靠以前积攒的布料,精挑细选搭配用在口罩的里层和外层。松紧带也是用的以前做套袖剩下来的,有点宽,只能暂时将就用。她听说有另外一个姐妹小组也在缝制口罩,有人把家里窗帘拆下来做布料的。

李姐妹说居住在这里的华人应该多为美国做贡献,改变对华人的偏见。自己做这个事情只是做力所能及的,尽自己的义务。她说很高兴看到现在越来越多人戴口罩,以后做口罩可能成为长期任务,只要布料问题解决了,就能一直做下去。

访谈结束后不久,李姐妹在微信上留言,说自己已经加入了自制口罩那个姐妹群,群里的姐妹很快就给她送来了急需的布料和松紧带。加入了集体的李姐妹,更多的是感动,群里的姐妹愛心滿滿,她們有人自已去买最好的純綿布料、松紧帶,有人負責剪裁,有人負責做,有人負責送到醫院……“加入了自制口罩群,我可以做得更多更好了!”当然,也会有更多的人感受到她缝进了一针一线里的爱心。

4、薄薄口罩,爱的传递

银梅在州政府卫生厅工作,武汉发生疫情后一直很关注。后来疫情在美国爆发后,她知道美国已经没有什么防护用品的库存了,就想找一些防护物资来捐赠。也没有多想,就是前期国内疫情华人买走很多口罩寄回国,现在美国没有了,觉得应该尽自己所能,找来一些给美国。

银梅被朋友拉进GoFundMe的捐赠群,并在自己朋友圈转发了捐赠链接,很多朋友和同事看到后捐了钱,其中还有美国同事。她还通过这个捐赠群个人捐出了大概有2千多个口罩,“但是这些口罩并没有多少是我自己买来的呢”她笑言。

银梅捐出的口罩有三个来源。一是自己孩子以前在范德堡大学认识的北京和上海同学的家长,特别是上海的一个家长,看到她的朋友圈动态,主动问是否需要口罩,她可以帮忙。因为当时看到物流特别困难,如果大批买,过海关会很麻烦,另外大批采购集体在进行,自己就小批弄一些吧。在上海那位家长帮助下,通过一次装两三百个口罩的DHL包裹,每次发两个地址,连续寄了三批,都是两三天就收到了,然后马上送给捐献群的个人捐物小组,第一批一个礼拜后就捐赠到了医院。北京那位家长也寄了一些,这个途径陆续收到和捐出了一千多个口罩。

第二个途径是和捐赠群里另两位朋友一起从国内购买了1800只医用外科口罩,三人分摊费用,收到后捐给了医院。

第三个途径是自己家里亲友的分享。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口罩旅行的故事。银梅的妹妹在加州,她在Delaware的朋友寄给了她100个口罩,妹妹把口罩寄给了在波士顿上大学的外甥女,因为疫情学校关闭,外甥女又把口罩带回了加州,妹妹把这些口罩从加州寄给了银梅。收到这100个口罩后,银梅马上拿出50个捐给了Williamson County Hospital,有教会姐妹在那里上班,又拿出20个寄给了在加州的一个朋友。

这三个来源得来的口罩,除了通过捐献群捐给医院的以外,银梅还在居家办公期间,给自己的二三十个同事每人寄去了6-8个;还寄给了朋友在纽约大学读书的女儿,以及朋友的朋友;另外还在信箱里给邮递员留了两包,一包给他自己,一包让他带回给邮局的同事。邮递员也在信箱里留下了感谢便条。

4400

回想起这些口罩的传递故事,银梅很感谢从国内帮她寄口罩的两位热心妈妈,她们都坚持不收钱,而且DHL后来限制每天的预约号,寄送越来越难。她也很感恩自己有一些资源可以用,得到的都是别人给的,让她能够把爱传递出去。有一个同事说把银梅给的口罩放进了她给一个护士朋友准备的Care Package里面寄过去,好像是爱的接力传递。

银梅也为在这段特别的艰难时期里,我们华人都尽所能,众志成城的决心所鼓舞。华人社区作为美国社会的一员,理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5、爱在邻里之间

晨”通过GoFundMe捐献群,个人捐出口罩了约2500个医用一次性口罩,因为她看到医护人员急需口罩,仅仅想出自己的一份力。她也为华人因为戴口罩而被歧视感到担忧,希望大家都戴口罩,这样也会少些人感染,医护人员就不会那么辛苦,也有助于疫情早日结束,生活回归正常。

“晨”的口罩是从国内买过来的。为了能捐给医院,她很为如何挑选合适的口罩纠结过一阵。问了很多朋友,也找来了很多口罩进行对比,最后选了朋友们买的比较多的这一种医用一次性。这是纽约的一个朋友介绍的途径,因为有人买过,购买和运输都比较容易就安排了,经过联邦快递一个星期就收到了。

除了大部分通过集体捐给了医院,“晨”把留下的几百只口罩分给了小区的邻居、邮递员和UPS快递工作人员。

给小区邻居送口罩,她带着女儿一起做。女儿为每户邻居准备口罩,在包装上写上“Be Safe!”,然后一一放到邻居家门口。“晨”希望能培养孩子从小关爱邻舍,做积极的社区成员。

“晨”说:华人应该多做对社区有利的事,要给组织更大的力量。应该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编者注:在这次疫情中,有许许多多的华人组织、机构和个人通过各自的方式,捐款捐物,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由于时间和资源有限,我们的报道团队或许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呈现出所有人的努力和贡献,但我们真心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华人社区在新冠疫情中做出的贡献。如果读者有更多关于华人在抗疫中贡献的线索,欢迎和我们的编辑部联络,提供更多采访故事和线索:editorroom@gncamembers.com

作者简介张红漫,2019年5月搬来Nashville前,在北京全职从事公益行业,曾就职于商务部直属事业单位、联合国机构驻华办公室、国际领先的儿童权益组织Plan International等国际公益组织。目前与纳什维尔土生土长的丈夫Brian共同创建 教育咨询服务机构May Teen Educational Consulting ( mayteenedu.com ),帮助 国际学生申请美国私立中学和辅导大学申请,并通过学习成为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IECA注册会员。本科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后获北京大学MBA学位。业余爱好旅行、摄影,维护“东离西有多远”和“美田留学顾问”两个微信公众号,并开始学习美国投资理财知识。她和丈夫定期参加Brentwood Baptist Church活动。儿子在普渡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