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本柔弱为医则刚,医者仁心救死扶伤

———记一位浙二代在北美成长的故事

2020,庚子年,非比寻常。自三月份冠状病毒在美国爆发后,医护人员就没什么休息时间,一直是忙,加班,还就是担心挂念。得承受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压力。

到年底圣诞节了,小女英婕总算可以回家了,在医院一线日夜奋斗了大半年后,总算是有了一周的休息时间。可是,原本从波士顿到纳什维尔直飞的班机,飞机上有人晕倒,呼吸困难心跳微弱,还流鼻血,身体对刺激毫无反应,眼睛对光也没任何反应。作为医生的乘客,她上前帮忙处理看护后,告诉机长病人需要紧急救护,并一直守护在病人身边。

飞机降落到就近的辛辛那提机场,等救护车把病人接走后,飞机再起飞重返航线。到站后乘客一同向她鼓掌致谢。她还很不好意思。原本家里受宠,柔弱的小女,平凡中做了伟大的事。心疼之余,更多的是为她感到骄傲!

1.  成长

英婕是家中老二,有姐姐,还有弟弟。她和姐姐的年龄相差不到两岁,相互之间关系非常亲蜜。不仅是姐姐身后的跟屁虫,还是一位有思想的小帮手。她从小乖巧懂事,聪明可爱,但体质柔 弱,一直是家里最受宠爱的。

小时候常生病,但由于学习表现突出,深受老师喜欢,常常在课堂上示范,代表学校参加许多活动。还从二年级直接跳读四年级。中学阶段,她的体质有所加强,开始更多地参加学校及校外的各种活动。

她对音乐有特别的喜爱。音乐老师常常带她和同学到当地养老院给老人们音乐演奏和表演。她也非常喜欢写作。一篇关于暑假回国访问广西地区的记叙短文,还得到了资助当地中小学教育的机构,the Pencils Foundation 的年级奖。每周六的中文学习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习惯。每周日的教会活动 和音乐服事,更让她认为“己所欲,施于人”是自然的行为和思想。 在众多的音乐活动中,英婕在小提琴和钢琴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高中阶段,她有幸入选全州弦乐队的第一小提琴(All-State Orchestra 1st Violin)。 她在范德堡大学音乐学院的大学预科项目中学习钢琴,也曾获得全年免学费的Myra Jackson 优等生奖学金。 业余时间里更多的是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其中包括在当地的科学馆服务,为龙卷风受灾地区募捐善款等等。每周的在范德堡大学的医学探索者活动也是她在高中阶段的最常规课外活动之一。在高中的暑假实习担任生物医学科研助理期间,她和指导老师一起还发表了科研论文。

图片: 1. 全家合影 2. 小英婕和姐姐 3. 2020 年的英婕

2.  学医

英婕高中毕业前,英婕得到了杜克大学等好几所好大学的录取,离家不远的范德堡大学还提供了全额奖学金。她选择了杜克大学。当然,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全力支持。

在杜克大学的四年学习中,英婕在认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和准备医学院入学考试的同时,充分利用大学阶段选课的自由和自己对英语文学的兴趣,完成了神经科学和英语文学的双学士学位外加一个文化人类学的辅修。同时她还积极从事医学实验和研究,完成并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在课余时间里,她的主要活动是参加麦当劳之家的志愿者服务工作。花了相当多的时间陪伴和安慰生病的孩子和他们的家人。

大学生的暑假相当丰富多彩,英婕常常和姐姐一起外出旅行。她们都特别喜欢中国文化,到过了大陆的许多主要城市以外,也访问了香港, 澳门, 和台湾等地。

图片:4. 在香港 5. 在深圳 6. 和姐姐在澳门 7. 和家人及朋友在上海

英婕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著名的并相当重视以临床医学训练的爱慕睿(Emory)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扎实的基础训练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给她成为一名真正的医学专业人士做好了准备。医学院的学习真的是相当艰辛。她后来告诉我们说,在医学院读书期间,自己哭了好几回。很长一段时间里,她起的比外边的鸟儿早,常常是她洗漱完了,吃完早餐后才开始听到鸟叫声。

在医学院读书期间,最为重要且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住院医师的匹配结果公告日(Residency Match Day)。经过申请,面试,填志愿选择,再经过住院医师匹配的算法确定。差不多所有美国的医学院毕业生都在同一天的特定时间里收到自己被哪家医院录取为住院医师的通知。亲友们一起见证那一时刻,紧张激动以致狂喜哭喊,实在是让人难以忘怀。当英婕打开信封,得知自己被第一志愿,哈佛医院的 BWH 录取时,那开心快乐的时刻,也让我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图片: 8. 大学毕业时和姐姐弟弟的合影 9. 在美东地区亚裔医学院学生会成立大会上致辞 10. 医学院毕业时和姐姐合影 11. 医学院毕业时和部分老师同学合影

经过医学院的四年专业学习和临床锻炼,英婕变得成熟稳重了。众多的课外活动和志愿者服务, 更多地使她对社会服务有了热心和热情。在繁忙紧张的医学院学习阶段,英婕创建了美东地区亚裔医学院学生会并担任第一届会长。她也多次组织了亚特兰大地区面向亚裔社区的医学志愿者的咨询和服务。

图片:12 志愿者服务

3. 从医

美国医学训练的严格和医学院学生的辛苦,都留给我们极为深刻的印象。原本想,英婕开始当住院医师后,工作会常规一些。殊不知,更为艰苦的日子才刚开始。

除了熟悉掌握新医院新环境下的新规章制度,相对独立地给病人诊断,护理和治疗等带来的责任和压力以外,最考验人的体力和生理承受力的就是不停的夜班甚至是 30 小时的连轴转。再就是对心理的考验,英婕第一次面对频临死亡的病人是在她的夜班上,相对年纪大的重症病人,在各种抢救无效后死亡。她很难受, 在生死面前,她觉得自己的渺小。

更困难的是,她觉得无论怎样的言语都会在安慰病人家属的时候,显得格外苍白无力。难过的她,只是眼泪不停地流,反到是病人家属安慰她,感谢她的尽心尽职。

2020 年 3 月,新冠病毒在美国爆发以来,我们虽然对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担心, 但姐姐从西北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后,在本校做生物统计的研究工作并可以在家上班。弟弟于五月份从约翰霍普金斯本科毕业, 四月初就回家上网课了。在他返校继续读硕士学位和兼职上班之前,基本上都在家。

可是英婕和老大的丈夫,都是医生, 是让我们最担心挂念的。特别是在疫情的前期, 由于对病毒的不了解,没有常规的医治方案,和武汉医护人员的死亡案例,无形之中带给一线医护人员很大的压力和惧怕。

英婕坦诚地告诉我们,她也曾担心自己可能会被感染,甚至会死亡。但既然选择了这职业,看到那么多人需要帮助,自己总得顶着压力上。原先是看一个病人,换一个口罩,处理传染性病人,N95 口罩也是一次一换的。但在医疗设备短缺的疫情前期,一个简单的口罩要戴整一天甚至多天。而且,医院里极其短缺 N95 口罩。

有一天,英婕上中班。上午一位同事接受的一个病人,她晚上帮着查房照看。后来发现他感染了新冠,而且她那位同事也接到新冠检测阳性的消息。英婕跟着也做了新冠检测,在等待结果的那段时间里,我们真的像热锅上的蚂蚁。等她被告知检测结果是阴性之际,也就是她需要马上回医院上班之时。

接下来最让英婕接受挑战的是连续两周的从下午 7 点到早上 7 点的 12 小时夜班,而且是在新冠病人的重症监护室(COVID-ICU)。

靠着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看护,多数病人都得以痊愈出院,但也有病人没能站胜病魔的。每当这时,医护人员往往是最艰难的。由于病人的家属没法在身边,医护人员要代为家人和病人做生死别离。

他们在送别死者之后又要安慰逝者家属,在2020年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下,又有多少人来关心安慰这些日夜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呢?在这里,我们特别感谢北美浙大校友会给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防护用品的捐赠和支持。我们也特别感谢我们国内的朋友从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给我们及英婕等邮寄医疗防护用品。

哈佛医院的医护人员相互间维系了很好的支持和相互关心。英婕参与了医院医护人员协会的活动组织,在疫情期间,她联系并主持了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和她们医院医护人员在网上的音乐分享活动。马有有的分享和演奏让他们体会到了音乐的医治和安慰力量。

英婕还发挥了她的良好写作才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给专业杂志供稿并组织了脸书媒体上“口罩后的故事”的专题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疫情下面医护人员的艰辛以及疫情给人们带来的伤痛。

图片:13. 马友友和哈佛BWH 医院医护人员的网上音乐分享

这一年过的很快,却又让人感觉很慢长。对于医疗卫生工作者和所有抗疫一线的工作人者来说,这更是及其艰难且危险的一年。在全世界一起努力遏制病毒传播的同时,他们超负荷地工作和面对许多难以预料的挑战和压力。在这场病毒大流行中,人们更需要在各方面的齐心合作,这包括医学和科学的各领域的合作,社会各阶层和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一起为抗疫的胜利,社会的正常运作和经济的复苏开辟道路。

愿大家都健康,更愿世上众人都满有慈爱、喜乐、和平安。

图片:14. 工作期间的短暂休息 15. 医生同事一起 16. 在 COVID-ICU

作者简介:洪东博士,数学教授。七七级大学生,1987年获浙江大学数学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底到美国留学,1993年获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数学博士学位。1994-1996年期间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完成计算数学博士后。现任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终身正教授、计算科学博士导师、精算学科主任。曾是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数学系和生物统计系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