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不舒服

仗着自己多地辗转生活的经历,我过分自信地认为来范德堡读书也不过是小事一桩。辞去稳定的工作,和昔日好友一一告别,我带着大家美好的祝福,开始这一趟赴美求学之旅。

爸妈说:“一个人在外,要照顾好自己呀。”

我撇撇嘴,心里嘀咕着,这都多大了还把我当小孩子呢。

但真的当“一个人在外”的旅程开始的时候,我才明白离开舒适圈是多么窒息。疫情下航班取消、涨价、登机文件检查等等层出不穷,更让人寒心的是对疫情下坚持出国的学生的偏见,以至于在最后登机的时候,我和邻座的留学生相视一笑,默契地说:看来你是真的很想读书了呀。

不仅仅是“一个人在外”,有时候还是“一个人上课”。整个教室只有自己一个亚裔,同学老师完全没把自己当二语学习者,语速飞快,生怕自己能听懂了似的。上课提到的政策、人名等术语,下了课连忙检索。每每看到同学谈笑风生、游刃有余地发表评价时,我听得一愣一愣,而周围人不时点头赞许,那一刻我深深意识到无论标化分数多高,能在真实学术环境下生存才是真本领。

疫情下不少活动要么取消、要么移到线上,再加上各自繁重的课业压力,除了自己同专业的同学,最初我结识他人着实不多。除夕那天周遭环境没有什么年味,下了课后却突然收到了好多国内好友的祝福短信,感动之余,竟也怀疑起自己来美的决定,放弃活少离家近的理想工作、离开稳固的朋友圈,穿越半个地球来遭受不舒服,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

絮絮叨叨说到这,好像很消极似的。但咱中国人出了国不都是人均新东方嘛,给自己犒劳了几顿美食,烦恼也随之消化了不少。尤其在一次和英语中心助理聊天的时候,她说她能理解二语者的难点和挣扎,而很多美国人没有离开过脚下的土地,他们不能共情英语非母语者的困难,承认自己没听懂、多问几遍是很自然的事。她看着我的眼睛说:“如果你不说出自己经历的,没有人会帮你发声。”慢慢地发现,含蓄内敛并不是值得宣扬的美德,把自己开放给周边的人,去说话、去被理解,只要自己勇敢地向周围索取帮助,完全不是无能者的表现。

范德堡是个能人辈出而又低调的学校。可能坐在身边的同学拿了全奖,或者正在教育局做全职研究,又或者已经手拿多个学校的博士录取。从工作经历的广度和学习内容的深度上来说,范德堡教育学院全美第一实至名归。而这也代表着更大的压力、更难的主题、更棘手的政策,每每这时,我不会再怀念起曾经的舒适圈。

就像1962年肯尼迪在莱斯大学的演讲。他说我们为什么要登月,不是因为容易,而是因为困难,正因为困难,我们才要去做这件事。如果事事都“知难而退”,那么到最后,我们会回到一无所有的起点。而硬着头皮迎难而上,把大目标化成一个个的小目标,没准会有求其上者得其中的收获。以上,与君共勉。

作者:张颖

范德堡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